圖與文 黃國倫

大雪山林業公司舊照。照片左至右為燃料倉、鍋爐間、碎片倉、大製材廠,近處為貯木場及東勢支線大雪山公司專用線。

二戰期間,日人為增加木材生產,開始計畫砍伐大甲溪右岸森林。雖然該計畫至終戰都未能實現,但民國40年代,因八仙山森林資源漸衰,為延續八仙山林業,於是該計畫再度重啟;民國44年12月林產管理局成立「大雪山開發專案小組」。

上述大甲溪右岸森林大致編制在八仙山事業區及大甲溪事業區內,屬八仙山林場採伐範圍;而專案小組的設立,意將該森林劃歸大雪山林業獨立經營,欲與採用舊式伐木的仙場有所區別。民國45年8月成立「大雪山示範林區籌建委員會」。

民國48年5月8日「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營業,為臺灣林業史唯一的公營之公司,在美援背景之下,引進鏈鋸伐木、卡車運材…等新式設備,每年木材生產可達10萬立方公尺,是舊式伐木產量的3倍以上。而做為現代化林業公司經營,為創造林產更高價值及利潤,另再延伸木材加工及成品販賣之業務。

大雪山林業著名的「大製材廠」是於民國53年5月26日落成啟用,全廠採美式製材機械,從原木到成品一貫作業,佔地3公頃,號稱亞洲最大的製材廠。然而,大製材廠在營運不久即因產能不佳、製品低劣、成本過高…等因素而停工,雖經檢討、改善,但在“停工虧,開工更虧”的情況下,製材廠歷經斷斷續續的停工、復工,最後於民國60年10月完全停工〈於民國95年5月13日凌晨遭燒毀〉。

還有預料外的是,原本預計可經營60年的大雪山森林,在新式設備的伐運之下,不到14年時間便瀕臨耗竭。民國62年12月31日大雪山林業公司解散,後併歸「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民國49年2月15日成立,監察大雪山公司業務〉」,又於民國78年7月與大甲林區管理處合併為「東勢林區管理處」至今。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