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正.

(編者按:東勢較早返鄉青年謝文正,台大法律研究所畢業,因家學地理風水淵源,結合科技以空拍來解說,引起學界重視,此次以山城地理風水為例,系列談客家的龍神信仰。)

經過東勢往谷關方向途中的大茅埔村,是紀錄上清代客家族群在大甲河開發的最遠端,當時是原客衝突的最前線,所以具有防禦型聚落的風格,至今也保留較多的客家文化。在張寧壽為墾首的先民裡比較特別的是出現了難得留下名子的風水師易庚麟(留下名子,就表示負責任吧,我猜),大家都說客家人很重視風水,到底怎麼個重視法?我們可以從易庚麟在大茅埔村創建時做了哪些事情來分析。

    首先張寧壽與易庚麟勘查選定龍背山做為建村依據的後靠山龍神(筆者稱為尋龍建村)。觀圖可知龍背山略成馬蹄形,頭尾相對,是個易守難攻的天然防禦山形。

    接著易庚麟設計了以神靈為主的村庄格局。 大茅埔庄因為防禦需求而在外圍有護城河、瞭望台與刺竹等等,但村子本身是以泰興宮為中心,龍神為後靠,向外一層是五營將寮,最外圈是土地伯公(目前已知有七座),所有伙房是以泰興宮的中軸線向前拉開,在兩側同座向的依序排開。

    更關鍵的是易庚麟(與羅俊萬)擔任大茅埔圳開發的陂長,負責水圳的規劃與開鑿。該圳的主要取水口在軟埤坑溪,圳道是繞著龍頭進入村裡,可知易庚麟設計的水圳路線是以保護龍神為先,灌溉與生活使用次之的理念。

    整個大茅埔村就在龍背山與大茅埔圳的包圍保護下,滋養茁壯,延續百年。這種以神靈為主,尤其是後有龍神作依靠的村子,筆者稱為客家龍神村。這樣的村子台三線上相當多,光大甲河沿岸就有石岡(金星面山)、東勢(龍形山)、大茅埔(龍背山)、中嵙、石角等等,或許因應創村時的地形條件而略有不同,但還是看的到一些客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值得所以客家子弟好好換個角度重新看看自己的家鄉。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9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