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仁.

在走訪客家庄的過程中,經常聽到從庄民口中說出:你要去「張屋」吃飯、「劉屋」今天又再打小孩,「林屋」這幾天都不在等等。「屋」一直在客家庄不斷出現,然而「屋」乃是客家人對於住家的稱法。在桃園、新竹一帶部分客家庄則有叫「大瓦屋」,其描述的含意相同。對於住家,福佬人則多稱之為「厝」。然「伙房」一詞在臺中東勢、石岡,甚至到苗栗都以「伙」字書寫,南部六堆地區則是用「夥」稱之。而目前的報章雜誌或文章,多已混用,失去了地方性的用字性格。伙(夥)房指的是一群有血緣、宗親關係的人,共同聚住生活在各合院空間裡。北部及南部客家族群,受長期在地化發展下,也出現部分不同的建築形式。

東勢一帶,尤其在詒福里、上城及下城,伙房有一大特徵,就是會在周圍建次要建築,以類圓形呈現,形式上有「前圍」、「後圍」、「前後圍」以及「方形圍聚」四種,在地人稱「牆頭屋」(見圖1)。「牆頭」指的是客家話發音的圍牆,而「牆頭屋」則是將圍牆空間化,增加空間放置所需要之物品。目前還留存的有東勢下城里餘慶居陳屋(由娘軒),以及興隆里下校栗埔西河堂林屋兩棟伙房。陳屋伙房為後圍形式,左橫屋外也有略帶弧形的牆頭屋,周遭有果園和植栽環繞(見圖2、3);而林屋大伙房在牆頭屋部分,營建時將樹叢及莿竹作為整體規畫,沿著密植叢林群的內側,興築後圓弧牆頭屋,形成包被性嚴密的第二層防衛系統,後圍分有三段,屋背沿著山坡駁崁分段興建,空間量總共有十四間,因九二一大地震後,居於中段的牆頭屋已頹倒拆除,其餘尚完整保存,牆頭屋背後有層層莿竹林,濃蔭阻隔卻不圍蔽,亦形成有效的防禦工事(見圖4、5)。

東勢的「牆頭屋」在功能的取向,有著防禦陌生人入侵的作用,特點是高牆少開窗,就算開窗也都是往高處開,防止外人輕易破壞進入,牆壁的高度與伙房同高,造就了只有圍沒有樓的東勢伙房特有種。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