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子

吳哲明 採訪

山城稱為潑泡籽的破布子也是農田間常種的植物,每年春末夏初砍下著樹枝的黃色漿果後,就是一連串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先是洗淨去蒂,再來就得熬煮3小時以上去黏液和澀味,再來就是趁熱加入鹽和鹽水用小碗公和飯匙擠壓塑型成為圓餅狀,放涼後,在用米飯和糖煮成甜米粥,進行「醬」的過程,主要是透過甜米粥對破布子餅進行發酵。

常見的食用的方式除了一般常見的蒸魚外,最簡的的作法就是取出發酵破布子餅,扳成一小塊一小塊,先用熱油爆炒蒜頭和九層塔後,放入破布子翻炒,上鍋潛在淋上點醬油,就成為微酸、香鹹回甘的好菜。

而對於破布子,山城稱為潑泡籽的由來有此一說是當時沒有吃的,看到樹上的樹子餓到發慌,想說算了,「盼搏死」總比餓死好,盼搏死盼搏死到後來成為人家說的破布子,這種說法也十分有趣。而詢問過徐登志老師的說法,山城客家有別於其他客家庄稱其為潑泡子取爛布子的原因是在煮破布子的過程中,會不斷發泡,加上滾水翻騰就有如潑泡,而稱為「潑泡子」。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