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 吳鎮坤

在策劃、帶領山城鄉親到監察院陳情、抗議後,山城週刊將進入「保溫期」,即暫時不再定期出刊,遇重要議題或重大事件,再深入報導,讓鄉親了解事件或官方說法,背後的事實真相,不讓這些政客欺騙、愚弄鄉親。觀察近兩年,一般性的活動或建設訊息,官方喜歡宣傳,隨時透過網站或相關群組發佈,而山城地方自主性的社群網站「東勢大小事」、「我們的山城」、「我是新社人」、「石岡區生活大小事」逐漸成熟,讓鄉親有發言或轉PO訊息的平台。

山城週刊走過42個年頭,我們也從返鄉青年成了留鄉銀髮族,打從一開始創刊,我就把週刊定位為山城的公共資產,除了報導山城人文、歷史、產業外,是推動地方公共事務的平台。例如:早年山城缺乏文化活動,我們每年暑假結合邱晨與大專青年,自己籌款,舉辦「民謠民歌演唱會」等四、五項活動,76年延伸創立的「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與一群家鄉熱血青年合力推動下,是當年國內十大績優環保團體,而「農民運動」、「還我母語運動」、「還我山城乾淨空氣」、「東豐快速道路促進會」…等從未缺席。

目前,山城是台中市老人比例最高的偏鄉,這幾年在社區實際從事關懷據點工作,我深信「在地老化,在家終老」是鄉親最好的歸宿。日本有「在宅醫療」體系,很容易實現這個目標,而我國要建立這個體系還早,只能靠地方自求多福。現在,和平伯拉罕長照基地執行長林依瑩,以她的專業和全心投入,已發展出地方自己有能力提供24小時的居家服務,搭配醫療、護理、營養、復健等協力團隊,已向這目標邁進一大步,我們也將花費更多時間落實社區,探討可能產生的問題,作為她日後提供政府長照政策的參考。

我始終認為,返鄉青年與留鄉青年是山城未來發展的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認清友善土地耕作是必走的路線,也有的開始多角化經營,農產品的銷售則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我們計畫結合老、中、青研擬可行方案,也將請有較廣人脈的旅外鄉親先協助部分青農。而水保局決定在山城試推活化地方產業的里山計畫,這也是我們青農參與的一個選項。對於山城一群有心教育子女認識家鄉、認同在地化的青年媽媽們,也是該優先協助的群體。

另一計畫是將整理創刊以來山城人文、歷史、產業具有保存價值的報導,校勘、編輯分別印成專書,贈予地方有心鄉親及學校、機關、團體留存參考,並上傳雲端,隨時可查詢。

山城週刊不會消失,它只是因應在不同階段,作不同的調整,它擔任推動地方公共事務的角色,不會改變,多年來結下的善緣、人脈,也總在推動地方公共事務時,顯現助力。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2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