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銘採訪

()打鐵業

台灣早期到處都是以農業社會為主,不管生活工具、農耕器具,都要依靠打鐵店,因此每個鄉鎮都有打鐵店,生意非常興隆。東勢也是以農立鎮,居民墾地生產必要的工具如鋤頭、耙、刈刀、山耙、鋸子、鐮刀、犁、斧頭、開山刀……等等,這些大都是由鐵製而成的農具,這些都需要由專門的師傅來打造製成,因而造就了所謂的「打鐵ㄚ店」。 目前東勢街上仍有打鐵店的存在,店內依然保有火爐及一些必備的工具及設備,如:鐵鎚、風箱、磨砂機等。工作過程既費力氣又需耐高溫,標準的「吃苦耐勞」的行業,值得尊敬! 

三十多年前東勢的每一家打鐵店生意幾乎都應接不暇,但是七十年代之後,農業逐漸萎縮,農業人口逐漸減少,以及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傳統農具使用量大幅減少,加上年輕一代大都不願在鼓風爐前看著紅紅的火苗並且在燠熱的空間中揮舞著重重的鐵鎚往燒紅的鐵塊翻槌,不斷重覆的一搥再搥,到所謂的千錘百鍊之後,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器具完成了。然而,年輕一代大都沒有意願從事打鐵行業,況且自動化電腦化的機具推陳出新,連一般家用的菜刀剪刀等,也都被機械製品取代了,因此,一家一家的打鐵店就此關門了。 

()打石業

打石不僅是一件需要體力的工作,同時必須具備有好眼力與想像力,因此,打石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對石頭的判斷能力,一塊石頭要先從外表看出內部是否堪用,在判斷與鑑別一塊石頭可以使用後,腦海裡就要預設(勾勒、描繪)出如何將石頭分割成所需形狀,當然,這都需要經驗的累積。

「開石」,或是「剖石」目的是要開採所需石材,由於原石體積相當龐大與笨重,打石師傅都會先在溪畔進行剖石後,再將裁切成適當尺寸的石材運回加工。剖石完後的石材通常運回家裡加工(分石、整理),以較細的錐鑽和小鐵鎚等工具,依據尺寸打造出所需的成品,而石材的平面、稜角與每塊的大小都必須嚴格控制,才能密合銜接。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9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