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銘 採訪

(十二) 理髮業

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學理髮,除了現代化的按摩、馬殺雞汙染了理髮業,使得一般女孩子不願意學理髮外,學理髮要兩、三年才出師,太辛苦也是原因之一。四、五十年前的台灣農村,街上僅有一、兩家理髮店,負起全鄉改頭換面的工作。老師傅的剪刀下,各個烏絲落地。理髮師粗手按緊頭,慢吞吞運剪,在二、三十分鐘內把頭髮削薄修短,改頭換面,剪髮師傅步驟一致,過程專心敬業,一絲不苟。

傳統的純理髮店,店裡排三、兩張黑皮椅,柔軟舒適,對面掛著長方形大玻璃鏡,明亮光耀。若是老顧客,師傅更會不斷和你聊天,東家長、西家短,講個不同,難怪大家都說,理髮店事消息的傳遞站。剪完髮,刮了鬍、修好臉,他還會拿個大圓鏡讓你看看,若你不滿意,就費心修改一翻,直到你點頭認可才收手。

理髮店的器具包含髮油、面霜(雪芙蘭)和打薄剪刀、梳子、電木髮梳等,髮油有分水性髮油(賓士髮乳)和油性髮油, 而打薄剪刀有牙,一齒一齒,方面把頭髮打薄,從剪刀造型就可以看出來是哪裡製造的,通常可分日本、台灣和大陸製造。剃頭刀的造型變化也很多,而古老的都必須用石頭磨,現在要買也買不到了。電木髮梳不是普通塑膠而是木頭做的,這個梳質料叫電木,放火燒也不會點燃,很耐用。而一般塑膠或木頭做的(梳),吹風機吹久了就會變化(形)或融化軟掉,而這個電木材質就像Hinoki(檜木),很棒而且燒不會壞(耐熱),而且很硬,不會隨便就斷掉,以前都是用鋁梳來梳頭。

隨時代變遷,現在很多器具都漸漸買不到了。就像以前手動剪(嚕頭髮用)的工具,日本製的很好用又利,而故障時只要拆卸開,將裡頭的頭髮清乾淨裝回去時「啪」的一聲就保持原來的緊密度,而當時代進步日本沒生產而變成台灣製品時,還好一點,比如日本製有80分,台灣製則還有60分,現代大陸製品拆開就很難組裝回去,缺點在於中間的螺絲和螺絲母,由於日本和台灣的螺絲都比較長,組裝時比較好組裝,而現在的大陸製品都是偷工減料少了一兩公分,很難組裝必須硬壓才能方便組裝。

以前理髮是不用付錢的,最起先是「理穀」,就是拿稻穀來換,理一個頭領一斗半的穀,後來變成二十斤穀,再後來隨著物價一直漲,算起來理髮業者真的很難經營,在民國50年代前後才換成理一顆頭7~8塊錢,有吹風有搽髮油頂多是10元。直到現在普通理髮才變成理一顆頭300元以上。

而老式的理髮方式,現代也很少人要學也沒有人要教,因為人工比較貴,而當年如果要學理髮也需要三年四個月,而且沒有可領薪水只有發放一年一套卡其衣服而已,而現在即便給薪水,也不一定願意來學理髮的技術,只剩下透過學校美容科出來的人來承接這些新式髮藝了。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