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導)東勢林業文化園區規畫多次,迄未實施,未能充分利用,帶動地方發展,地方指責莫再拖延不決。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及現東勢高工校地,是六十年前政府強制徵收福隆、新盛兩里居民29公頃的田地,作為開採大雪山林木的基地,並成立省營事業「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來經營。

當時估算可伐木七、八十年,期望能改善台灣經濟。不料,國際鋼鐵及新興塑膠品取代大部分的木製品,又因人謀不臧,管理不良,花費鉅資購買號稱遠東最大製材廠的美式設備,因設計不當,效率低且大量浪費材積,開工使用六年即停用、閒置,改用傳統製材方式。結果僅二十年時間,林木砍伐殆盡,結束營業,林務局改以育林、護林為主,後轉型為旅遊、休閒產業。

民國九十七年東勢林管處處長陳奕煌(東勢鄉親),了解山城地區狀況,將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委託規劃分成七區:一、製材廠殘跡展示區。二、貯木池及周圍生態區。三、中部低海拔植物園區。四、木作創意區。五、聯結東豐綠色走廊自行車道與湖濱餐廳區。六、台灣特有植物溫室及林業戶外展示區。七、櫻花鉤吻鮭展示解說教育館。

這項規劃,地方認為最切合地方需要與具高度發展性。不料,有媒體胡亂批評第七項是水族館,林務局高層不查清楚,竟取消整個規劃,令地方大為不滿。

民國一百年,林務局又委託台北藝術大學規劃,該單位計畫以「永續生態地景、動態變化地景、創意木作地景、木雕藝術地景」來顯示林業藝術文化地景,地方對這樣的規劃不以為然。後雖曾發包,又告流標,延遲至今,未有推動跡象。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9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