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仁.

「犁」在早期農業社會是農民重要仰賴的耕地工具。犁的耕作過程,農民用犁來翻土,使得土壤鬆軟好種植,在早期的犁,形制略顯簡陋。犁的構造大致分為犁頭、犁壁、犁座、犁尾及犁勾等部分。之後更因各時代的轉變,犁的形式和使用有所修改,而現在還是有許多地區仍還在以此傳統耕具務農。

東勢角下城庄(舊稱),現為東勢區西南方的下城里,開墾始於1823(道光3)年間,西側緊鄰大甲溪。下城里里民代代相傳著他們所用的農耕犁頭,是農田守護神,需要加倍尊敬,而拜犁頭公會庇佑農產豐收,所以在下城庄開墾之初,先民都會在家中除了自家神的祭拜外,還會找個吉位拜犁頭,祈求犁頭公保佑農作物豐隆。

因為下城庄西側緊鄰大甲溪畔,早期下城庄西南側的溪畔農田常遭受大甲溪溪水暴漲的侵襲,造成農民的作物嚴重損害,而先民為了要防止溪水破壞農田作物的生長,據聽地理先生說鑄鐵的犁頭除可以保佑農產豐收外,還可以用來壓制溪水氾濫,而先民當時就恭請地理先生找一塊吉地,也就是今日所見的下城里大板橋(南片)伯公祠左側之「南將寮」所屬位置安奉犁頭公,而地理先生將犁頭半插入泥土內,從此之後風調雨順,何時安奉犁頭公卻已經不可考,後來下城里的犁頭公與將寮令旗一併安奉,而在一旁的伯公祠比犁頭公還要晚興建。

下城里南片伯公祠旁的南將寮
南將寮內的犁頭公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