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

(編者按:家住東勢泰興里的張淑玲,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應本刊之邀寫下獲「後生文學獎」短篇小說「黃蓮」─ 一位鄉里的真實人物的故事的創作緣由。)

聽說,聽說,聽說著他們說的苦悶與悲喜,一代代一張張凋零的容顏,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後,誰還能記得他們的曾經,活著就是一種價值。

小學時老師在我身上種了一個好奇的種子,藉由三毛的選擇讓我們思考人之所存在的生命價值。當我離開了成長的地方,一直到出社會、出國自助旅遊,這些不同的體驗與感受,讓我重新思考人與地方的連結,我們需要回歸,需要感恩每個人的付出,活著就是一種價值,希望有一天東勢可以為自己培養出來的每一個人而感到驕傲。

很謝謝後生文學獎主辦單位 臺北市客委會及 評審老師們,把短篇小說優選的獎項頒給這篇<黃蓮>。這篇骨架建立在有限制的時代、現有地景地貌上頭,地方信仰、生活習慣作為骨血,而小說中的人事情節是肌理,寫完了,小說中的他也就重新擁有他自己的生命在另一個世界活著。對應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群小人物反過來成為了地方深具黑色幽默的大人物,而他將成為解開地方專有的密碼。

<黃蓮>,是一篇具有隱喻性的短篇小說,黃蓮是一位乩童的名字,當他化身成為神明的代言人時,是給予療癒的,一旦他退駕,他不過是個丈夫、父親、員工的角色,身為人的悲歡愁苦他都得和大家一樣嚐著。

我在細節中有更多安排在黃蓮兒子身上,把更少比例的描述給予主角黃蓮及他的妻子的一切心理、生活狀態。如果嗅覺夠靈敏的話,可能會猜測得到黃蓮兒子可能的狀態,例如他的社會階層、他的精神狀態,那什麼人會做小說中會做的事呢?難道世界上什麼都要推給魔神仔嗎?大家可以留意這裡母親角色描述比父親還要更少,我刻意地弱化了母親的角色。

在這裡賣關子,暗示是:凡是你看到的都不過是看到的,你沒看到的,才是最真實的存在。記得,把偏鄉放回整個台灣和都市對比,而偏鄉中的偏鄉呢?他從來都沒有救贖與被救贖的時刻。

如果我的筆能夠讓他們重新在更多人面前活著,讓他們一生的縮影如一場電影般重新被閱讀,我想美與醜陋一面之隔,只有保持無任何分別心,用更多的同理認識他們,才能有機會讓這個地方真正再次復生。然而,真實人生與情節設計有一定的虛構的距離,畢竟是小說,仍保有創作空間,這是讀者需要了解的。致這裡因為某人而美好。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