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倫.

圖說:作為「川流式發電廠」,除發電設施外,“電火圳”則為發電水輪機供給源源不斷的水流,今日圳旁的步道更成為了熱門的休閒場所。

若沒電的發現與應用,很難想像我們現在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日治以來,臺灣總督府雖積極建設,促進臺灣之現代化,但面對現代化後的能源需求,總督府的增電進度,是相較落後的,達到供電需要與普及,遂有民營電氣事業的開放。

大正7年〈1918〉11月「東勢角電燈株式會社」設發電所後,東勢迎來了第一盞“電火”。其是使用瓦斯內燃機發電〈舊址在今文化街346號後〉,發電容量36KW,最初僅供電東勢地區,後擴及至石岡、新社等地,據大正8年末統計,共供應727盞電燈,而同年10月東勢角電燈會社改併為「臺灣電化株式會社」。

大正9年8月27日,桃園電氣、中港電燈、臺灣電化、樸子腳電燈、澎湖電燈、臺東電燈等會社合併,於桃園成立「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分設桃園、竹南、三叉、東勢、樸仔、澎湖、臺東等7個營業所,同時續進行社寮角發電所之建設。

社寮角發電所是於大正8年1月核准興建,並在大正10年9月啟用取代東勢所;其採水力發電,有效落差27.4公尺,發電容量900KW,大正11年末統計,共供應1242盞電燈及5盞電扇。昭和15年〈1940〉5月28日,臺灣合同電氣會社公告為「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合併,戰後至今為「臺灣電力公司」管理,現稱「大甲溪發電廠社寮機組」。

圖說:社寮角發電所現齡將屆滿百年,雖在幾次震災風災中受損,但修復後依然穩定的提供電力輸出。機組於民國84年10月更換,目前發電容量增至945KW。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