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導)甫獲客家歌謠中區交流觀摩賽優等的「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已有廿五年的歷史,目前的團員大部分是退休的公教人員或在職老師,翁喜真擔任指揮老師多年,而從創團到今天,維繫合唱團運作的最大功臣是徐登志老師。
民國八十四年,一群山城鄉親組成「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陳乙升出任第一屆會長,「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就在這時成立,以大埔腔演唱客家歌謠為主,初期由對山城音樂貢獻最大、培養音樂後進最多的老前輩吳達明老師指導,後由翁喜真老師接棒至今。
合唱團在徐登志老師等鄉親的勤練下,曾應邀在總統府前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音樂會」、行政院客委會「台灣客家藝術季音樂會」…等,全國性音樂會中演唱。也曾獲「全國客家日合唱比賽第三名」、「第一屆全國客家歌謠合唱比賽」第四名、「全國中山杯金賞獎比賽」第五名、台中市「客家藝文競賽」第一名。
譽稱「國家公園之父」的前經建會副主委張隆盛鄉親,在九二一大地震前接任台北市客家文化協會」(東勢旅北同鄉會)會長時,邀請「大甲河之聲合唱團」、「東勢國小樂團」北上,於台北市社教館舉辦「大甲河之聲─東勢客家音台灣情演唱會」,這是第一次純粹由山城鄉親客家合唱團、樂團在台北盛大演出的音樂會,獲得很好的迴響。
師範大學教授蘇清守鄉親說,二百多年來,住在大甲溪河畔的客家鄉親們,一年到頭,按著四時節氣過著打林耕稼的生活,他們換工種作,團結互助,鄉民們樂天知足,在山中河畔工作唱和著山歌、民謠,譬如種香蕉採橘,走向崎嶇的山路,唱著「爬崎不上,半崎坐,手攬膝頭唱山歌」,這是多麼自然的表述呀!
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大甲河之聲合唱團」慶幸持續不斷有鄉親加入,可以承先啟後繼續為東勢大埔音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