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山城鄉親,對現年93歲的劉瑞潮,在東勢街上開設的「新高照相館」,印象深刻,因為他的櫥窗照片常常更換,吸引了路人駐足觀賞,他從事廣告業30年的兒子劉銘浩,也喜歡拍照,引發了這次的父子聯展。)
文:劉銘浩
民國四十五年父親在老家東勢開設了「新高照相館」。相館內所擺放的照片,從大到小,從老而少,隨著家中成員陸續出生、入學、畢業、結婚、生子⋯,按著時序更迭替換,宛如家庭相簿,不斷地在櫥窗展出並記錄著劉家子女成長的軌跡。
父親的攝影事業完全是因著興趣發展出來的,其技術皆從自學而得,舉凡日本攝影雜誌,如日本カメラ、朝日カメラ、及其他攝影專業相關的日文書籍,都是父親自學的恩師。
在各類攝影中,他最有自信的是人像攝影,其優勢在於洗照片的功力非常紮實,洗出來的照片至今依然清晰不褪色。
相館自開設以來,口碑不錯,只要在地的東勢人,都知道"新高"。尤其是母親總會不定時地在相館入口的展示櫃台上,擺放她的插花作品,往往引人佇足欣賞,更為鄉里間所津津樂道。
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我就權充父親的小助手,在暗室微弱的紅光裡邊攪拌照片邊向父親問東問西。
相館打烊後就是父子倆的宵夜時間,我們一邊吃點心一邊看電視,廣告時間便又天南地北的閒聊著。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父子單獨相處的時光,父親正在為懞懂少年澆灌成長的養分,父親的攝影DNA也如同浸泡在藥水裡的相紙在我身上逐漸顯影。
直到民國八十八年發生921大地震 ,因照相館店面及攝影器材遭受嚴重毀損,照相館才正式歇業。綜觀攝影對於父親而言,不僅是謀生的技能,更是記錄家族生命歷程的媒介。
父子聯展緣起
客委會於2017年舉辦印象臺三線經典攝影展,家父應邀提供了一些照片參加聯展,當我置身於展覽會場,才深切感受到父親低調投入攝影一生的珍貴記錄,要好好地保存下來。
在整理父親過去所拍的照片與底片的過程中,除了喚起不少兒時的記憶,也挖掘出許多從前沒看過的家族照,可惜的是,有好幾個存放底片的黑鐵筒,其內的底片均因受熱而扭曲變形,請教攝影界的先進陳春祿先生,他也看過不少前輩攝影家的底片跟父親一樣,因存放在鐵筒而損傷,基本上這些底片已很難救回,並建議我儘早數位化保存。他對我說:你有在收藏,先收藏你父親的作品吧!
因著先進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再加上大象藝術空間館負責人鍾經新女士的邀約,於是開始有此次父子攝影聯展的籌劃。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梳理父親的作品,填補被遺忘的圖像與記憶。
從寫真到寫照
父親用相機紀實為「寫真」,我則用手機和文字「寫照」日常。同屬攝影,不同世代與器材,卻同樣以家為核心作為題材。父親此次的展出是以五、六十年代我們小時候的照片為主,這些宛如家庭相簿的作品,大部分曾經在相館的櫥窗展示過。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存真不做作,「自然就好」父親一直都這麼認為。在那個只有特殊節慶才有拍照機會的年代裡,父親用相機捕捉了許多令人回味而有溫度的影像,對我的家族和許多人的童年而言彌足珍貴。
我每天從家出發,即使走在相同的路徑上,也會帶給我不同的驚喜。為了捕捉這些一般人常見卻又視而不見的景物,攜帶方便又不需技術門檻的手機,自然的就成為我的首選。
經歷34年的廣告人生涯,即便退休我還是習慣把所拍的每張照片都當成廣告稿來下標題,是想透過標題增添些人味和趣味,讓原本限制想像空間的文字,成為開啟另一種聯想的媒介。隨行拍,隨興寫,不僅僅是生活的記錄,也是我PO文於臉書的素材,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
故此,本次攝影聯展以「寫真·寫照~從家出發」為名,藉由父子聯展,期能傳達父母親以包容與全然奉獻於家庭,並傳承諸般的美好,謹與諸君共賞。
名建築師吳增榮鄉親的一封信
(編者按:曾獲國內建築設計競賽多次第一名的東勢旅北名建築師吳增榮,在1988年曾寫一封懷念新高照相館的信給劉瑞潮,全文如下:)
回憶卅年前,每天穿著台中一中的校服通過豐勢路,經常我會在櫥窗上看到您的傑作:有母子可愛的笑容、老人的慈祥以及您那滿臉鬍子具強烈個性的男性面孔。不知為什麼從初中時期我就對新高照相館有深刻的印象,到目前為止我可以確定的二種原因,ㄧ是您洗出來的照片特別清晰,ㄧ是您不喜歡交際。另外以當時青少年的眼光看來,您有宮本武藏的男性美,夫人有淺丘琉璃子的東方美。
最近從碟形天綫看NHK的節目,每看到有一位新聞播報員「畑惠?」我會有似曽相似之感,在日本好像有虎牙的女性,特別被讚賞,小時候看的日本片也經常出現,如果我的記憶力不錯,您是擁有剛陽與柔美的家庭。幾次經過東勢從騎樓往內探望,雖事隔卅年我仍発現您依舊魅力不減,這是最令人感到欣慰的一件事。看看 牆上祖母的大照片及相簿上的童年往事都是您手工洗出來的。您不自覺的已為我完成一些珍藏,世界上哪裏還有比這更珍貴的事情,我喜愛我的家鄉—東勢,也慶幸東勢有個新高照相館。祝福您一家人平安幸福
東勢人 吳增榮 拜啓
198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