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導)新社青農聯誼會會長劉啟葦帶領青農向前衝,朝向農企劃經營,面對極端氣候,以科學數據抽絲剝繭,並朝向菌菇出口而努力。

現年37歲的啟葦返鄉接手父親香菇寮前,其實一直都在「玩」,考上文化大學後,因為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大一就因無心讀書,迷上釣蝦而被二一退學,於是就決定選擇自己喜歡的歷史,重考如願就讀中興大學歷史系進修部,他笑說︰「其實我很喜歡歷史,但我知道從事這個行業會很辛苦,而且我當時其實就有準備回家接手菌菇產業了,所以被退學後,我就想這次大概是最一次機會。」於是,他鎖定報考歷史系,而當時為了準備從農,選擇就讀進修部(夜間部),利用白天時間,先是選擇到安親班當班導師,後來又到台中NOVA IBM電腦擔任銷售業務,他深知未來從農必須自己作品牌,於是選擇接觸人的工作,「以前同學就說我很宅啊,所以回鄉第一步,我就是要把『宅味』拿掉。」他開玩笑地說。事實上,他說尤其在賣電腦時,學到最多,不只要把電腦的優勢介紹給顧客,還要深知品牌文化,想辦法得到顧客認同外,兼著管理電腦倉管,對他後來從農以科學數據管理栽培菌菇上,十分有幫助。他說:「因為那三年的磨練,我才懂得計畫性生產,靠著累積的數據,我才知道成本、交期與數量,才能通路商溝通未來訂單。」

當完兵後,他也沒有立即回家幫忙,而是選擇到太空包製包廠工作一年,目的是希望更了解產業上游菇菌材料端的種種,包含太空包的原料、成份、植菌與製作方式等等,透過了這一年磨練,也果真讓他更了解栽種菌菇的問題。像是近年來,太空包從原來可總平均收成八次,逐漸減少到現在的三~四次,相對而言,已經增加菇農不少成本,他說癥結點在於大環境暖化極端氣候影響,菇寮若不改善周遭的微氣候,將使得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他進一步表示,由於太空包除了木屑外,還有豆粉、米糠層等養份,而菌菇栽種過程會將有機的碳源分解,並在生長的過程中將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菇寮若不夠高,排氣不好,在加上屋頂日曬,將造成菇寮內溫室效應嚴重,進而影響太空包,甚至產生更多病蟲害,當然收成次數會不斷遞減。他表示,他們新社青農都有共識,想透過改善微氣候為目標改善現在面臨的問題,而進一步他們也發現相關問題與現行農業法規有關,例如農業設施限高影響空氣對流等,他們也不斷和農政單位討論,尋求解套,或是與1335期報導的秉鋐討論,透過菇寮與文心蘭利用光合作用,以碳循環方式,重新建立微氣候體系。

目前啟葦與父親栽種菇菌面積總共約1.2公頃,包含木耳0.3公頃、各式鮮菌0.2公頃、香菇0.7公頃,前兩者多以新鮮出貨,香菇則主要是父親負責,以乾貨為主,他表示若以全球菇菌市場而言,乾燥香菇的市場是十分狹窄的,因為只有華人才會消費乾燥香菇,而且面臨大陸競爭,雖然台灣香菇品質極佳,卻十分難在國際市場上推銷,因此,他主要以鮮菌為主,也打算和其他新社青農逐步打開國際市場,而接觸這個市場也是因為他返鄉後,管理菇菌模式與父親不同,所以當時常產生衝突,因此而剛好新鮮木耳市場正起飛,種植方式又與香菇大大不同,因此他返鄉選擇木耳,反倒常和父親討論,父子倆一同解決技術問題,目前木耳也從原先四萬包擴充到目前的十二萬包。

在市場部份,他說,生鮮菌菇市場仍不斷在擴大,但是最難克服的問題反而是運輸問題,必須全程冷鏈運輸,除了耗費許多成本外,另一項要克服的就是運輸過程中污染問題,他說:「菌菇類和一般農產品不同,它們不只嬌貴,更容易在運送過程中吸收污染物。」他進一步解釋,菌菇類本來在生態系就扮演分解有機養分的角色,因此石化工業產物、殺蟲劑與汙染物等有機物質都可能成為真菌生長的基質,所以只要它們的毒性不會影響真菌的生長,真菌就有能力將它們分解並移除,此即為真菌修復能力,因此對於運送過程的污染物也相對要十分注意任何細節。

透過他的解釋,也讓我們更了解新社青農目前努力的狀況,後續,我們將針對他們面臨的問題包含政策面,再進一步為鄉親們報導。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