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緯經歷更多煎熬
(本刊報導)青農返鄉,對一般人而言,可能都期待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但對於頂著名校碩士高學歷的呂俊緯而言,可說是一點也不浪漫,反倒是反映出傳統客家家庭的縮影。
就如同許多山城父母親想法一樣︰「讓孩子從小體驗農活的辛苦,趁機教育他們不讀書就是像爸媽一樣辛苦」,這是屬於山城傳統客家父母對於孩子的溫柔,俊緯也不例外,現年35歲的他,可說是從小和家裡的茂谷柑一起長大,成長過程也一路與農活為伍,「原本我也覺得打死都不會返鄉務農。」。而他也不負父親期待,一路從台灣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更成為台塑集團工程師。
而讓俊緯鐵了心返鄉的動力,是他看見果園裡,幾乎陪他一起長大的一棵果樹,因為生病而瀕死,看著它枯萎、落葉、黃化,感受到年邁的父母也是一樣,毅然決定回鄉,然而,這個決定,使得父親不諒解,「他一直認為返鄉從事農業,是因為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來做的。」甚至接手果園後,俊緯抱持友善耕作的想法也和一輩子施行慣行農法的父親格格不入,即便是最簡單的除草工作,兒子想要草生栽培,父親則是堅持使用除草劑,在理念不合下,爸爸索性給他一甲地,讓他去經營。
挺過了除草,面對友善耕種減少農藥,他也意會到接下來非科班出身的他,要完全靠自己潛心學習,於是,他發揮理工背景研究的精神,不斷向中興大學和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的老師和務農前輩學習,同時看論文,決定進行實驗,「比較不同的是,果樹的實驗其實需要時間的驗證,所以我十分兢兢業業從學理來確定實驗的方向。」他表示,十分慶幸每年的實驗結果,基本上都和他預期大致一樣,讓他逐漸上軌道,晚上看論文、紀錄、並依照果樹情形決定實驗方式,白天則是努力實踐友善耕種。面對果樹,沒有研究報告數據告訴我們,到底要用多少藥、施多少肥,更不用說告訴我們,如何減少用藥和肥料,於是他就看文獻,慢慢了解果樹的生理狀態與它們對於病蟲害的耐受度,決定如何將農藥與化肥減量,這樣的日子,讓他甚至常常累到,全身髒兮兮,就躺在沙發上睡著。
五年光陰的累積,現在的他可說已經成為一個「果樹營養師」了,他說,其實懂植物生理,就自然會知道植物的需要,依照需要去滿足果樹,它們絕對不會虧待你。像光是施肥方面,農民越下肥料,土壤肥力卻越貧瘠,原因就是在於不了解果樹,用量不對使得土地殘存更多沒被吸收的肥料,造成土壤逐漸酸化,而面臨酸化土壤,農民又使用更多土壤改量劑,最終導致土壤硬化,又必須下更多肥料,惡性循環下來,其實不只傷本買更多農業資材,更可怕的就是導致土地根本無法在栽種作物,明正里已栽種茂谷柑已經30年左右,日益積累的問題,他自己一直憂心忡忡,面對家鄉,我們能留下些什麼給後代?更有甚者,現在不管化學或有機肥料,為了增加吸收或長效性釋放肥份,大多成為顆粒狀,這些顆粒肥其實都添增了許多塑膠黏著劑,也顯示不只海洋遭受塑膠微粒污染,農地施用這類型肥料,也正悄悄地將塑膠為碎片帶入我們的餐桌,因此,他也提倡大家多使用粗纖維天然肥料,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正視肥料污染問題。
此外,他也表示他個人很重視「葉果比」與「葉根關係」,他說,葉片行光合作用提供養分,供應果實與根,因此若沒考慮葉果比,那麼根部將無法擁有足夠多的養分,導致根系弱,吸收土讓肥份不佳,農民勢必要供應更多肥料,而未吸收的肥料,又將造成土壤酸化與硬化,地力下降,病蟲害也隨之跟著而來,可說是很可怕的惡性循環,尤其是柑橘類葉片,掛在果樹上長達兩年,掛果期也長達數個月,雖然我們主要採收的是果實,但沒考慮葉-根-果實關係,讓葉片提供營養回流根部,那果樹將體弱多病,不只造成更多農藥與肥料成本的支出,同時也將使土地無法永續,因此他建議農友不妨檢驗自己的果園,是否有依照果樹生理做到合理性施肥,若沒有時,就得擔心未來將面對土壤肥力不足,而造成影響永續耕作的問題了。
他也認為,以有機種植柑橘,也並非不可行,因為他自己正也朝向這個目標努力,但他表示移行栽培過程,也必須在採收獲利兼顧生活下,以時間換取而來,他說,只要依照植物生理,顧好果樹與土壤,當果樹強健,土壤地力恢復,同時讓生態系達到平衡,讓果樹可以抵禦病蟲害,他說,甚至必須犧牲幾年的採收,讓葉片的養分可以回流到根部,全力讓果樹健康是他認為最有機會的方式,只是,誰受得了連續幾年沒有收成,因此他採用永續漸進方式邁向有機栽培,期待有一天,他真的可以實現他的夢想。
對於想要返鄉的青年,他建議,可以從假日農夫做起,除了受薪不影響生活外,更可以在非假日先好好研究植物生理,同時也可以先去上農民大學堂課程,讓自己可以逐步接手農業,才會減少轉換時影響生計。
青農返鄉也是一份對於父母的心疼,俊緯的朋友都很佩服他的努力,而他現在的目標,則是希望取得人和大地間的一種永續和諧,就如同俊緯敬愛父母一樣地敬愛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