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與文:顧志莉

東勢區中寧里、北興里一帶昔稱為「寮下」,日昭和8年(1933)以前,往來東勢寮下與石岡土牛間橫越大甲溪時,須靠渡船,今日東勢區北興里文化街115巷北興社區活動中心旁、正五街上方處,係當時的寮下渡船口遺址。文化街115巷下方昔日原是大甲溪的河川地,從前大甲溪河川水量充沛時,往來東勢與石岡土牛間,利用渡船過河,若冬春季節河水乾涸,則在河床的沙洲開闢道路,有水之處架設簡易橋樑,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夾帶土石,往往將河床上的道路和橋梁沖毀,因此,每年必須重新闢路架橋。

當時臺灣渡船有官渡與民渡兩種,大甲溪渡船屬於民渡,寮下渡舟是木造小舟,因木舟形狀似餵豬的木槽,故又稱為「豬槽舟」;直到日昭和8年(1933)日本政府出資架設大甲溪鐵線吊橋(東勢橋)後,東勢長達百年的船渡才走入歷史,昔日的寮下渡船口現已改建為排水道。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