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導)甫獲台中市高接梨評鑑第三名的山城青年留農羅裕文,家在石岡,東勢有二甲地、石岡二分地的果園,以友善土地方式種植,目前朝食農教育規劃,他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而不是只知忙著賺錢。
今年三十八歲的裕文,不同於返鄉青農,他除了東勢高工畢業後當兵、學習農業新知,幾乎很少離開山城,從小學到高工寒暑假、周末假日都在果園工作,他童年記憶就是家、果園兩個地方。
裕文的祖父有近八甲的梨園,父親後來分到中科里大彎的二甲梨園,生活勤儉,又是高接梨的行家,幾年下來,累積不少財富。他管教子女相當嚴格,裕文雖然從小接觸農務,但退伍後,選擇留在家鄉務農,接受嚴父的指導,才是學農的真正開始;挨罵是常事,每天五點多起床準備上工,沒有假日,個性喜歡單純、不喜歡往外跑的他,不覺得怎樣,倒是他的同學為了替他爭取外出,還特別請羅爸爸通融放假,羅爸爸說:「我又沒有限制他,ˊ只要他把該做的事做完。」問題是總有忙不完的農事。
裕文接受磨練了七年,在他結婚後第三年,羅爸爸才將果園交給他管理,他將農場取名「承恩」。他利用時間到農改場、農試所、中興大學…等學習,他也加入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後來與十五位多種作物成員創立「知耕鳥農企業」,也建立了品牌,他因農場太忙,淡出經營核心,但還是互相協助。
三年前,台中市青農聯誼石岡分會成立,裕文改在分會活動。石岡農會承辦「農業師傅計畫」,他擔任訓練講師,他告訴受訓的師傅們,對務農要有興趣才來,如果只是為了補助的薪資,誤人誤己。不過,有些師傅工作一、二年,就真的在山城地區承租果園經營了。
裕文說,有意返鄉務農的青年,對農業要有熱情,不斷的學習,不但上課要認真,也要與學員互相交換務農的心得,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還要有接受家中長輩磨練的心理準備,不要一時興起跑回來,最後通常是不歡而散,黯然離家。
裕文在中科大彎的果園,目前梨園一甲,軟柿、茂谷、桶柑及其他水果約一甲,因高接梨人工缺乏,成本高、變化多,將減至六分地。
在石岡的二分田地種桃子,現改為網室栽培,將是他食農教育的第一個場地。他不只想種出令人吃得安心的農產品,還想讓消費者了解從產地到餐桌,對農產品應有的認識與尊重,這也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而裕文有一個觀念深受父親影響,羅爸爸說:種農作物不是只給有錢人吃的,不要只想賣高價,也要顧到中下層民眾。因此,裕文的梨子禮盒,從一盒六顆八百元到一盒十顆四百元都有,朋友勸他小顆禮盒費事又少利潤不要做,但他還是堅持這項理念。
山城農業曾有輝煌的歷史,梨山農民因出手大方,台中市區百貨商家稱之為「梨山華僑」,東勢街上的地價,曾是全省鄉鎮最高,山城梨農積蓄數千萬元的是常事。
裕文認為,山城青農要有使命感,從友善土地耕作、多元種植、格外品加工及外銷來再創山城農業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