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週刊社長   吳鎮坤

經過一年多與病魔的纏鬥, 徐登志老師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棄鞠躬盡瘁的身子,帶著眾多親友的祝福,踏上了下一站的旅程。

以前, 徐老師到週刊社,總喜歡談她推動大埔客語的構想,而週刊多年來,每期刊登她在山城采錄、製作的東勢歌謠、童謠….等,週刊改成電子報後也一樣,三個月發行一次的彩色紙本電子報精華,當然也少不了她的專欄。

她常擔心大埔客語的消失,愧對祖先,幾年前有一天,她氣沖沖地來到社裏,一見面就說:社長!你一定要出面!新任外地來的東勢國小校長,要把晨間客語廣播改成英語了。我趕緊到校長室,當面告訴校長:東勢地區是台灣唯一的大埔客鄉鎮,是推動與保存大埔客語的重要基地,你怎能把行之有年的晨間客語廣播教學課程改成英語,他藉口說沒經費買教材,我說:那好辦!回到週刊社,隨即聯絡在臺中經營印刷業有成、常倒貼助印大埔客語教材的水金,他二話不說,第二天,請貨車將足夠的客語教材及光碟送到學校,我還特地請學校老師轉告學生:這是熱心鄉親贊助的書本、光碟,務必珍惜使用、學習。

徐老師一生雖然寫了好多本推廣大埔客語的書籍,但從未提到她的成長過程和推動大埔客語的緣由,下面是她僅有的一篇二十多年前的自述,作為她半生奉獻大埔客語的紀念:

從小住東勢鄉下,常聽叔伯姨舅輩們談到,他們的日語說得多道地,就連日本籍老師(日據時代50年以前)都十分讚賞他們說︰「客家人是天生的語言天才」,學語言不但快,而且咬字腔調都接近標準。父親當年留日三年(東京電機大學的前身)也曾經很自豪地說,同學們都不知道他是台灣來的,因為他的日本話聽不出有外來的腔調。

父母結婚後住在台中宿舍(父親任職中廣技術工程師),住了五年。他們都學會了一口流暢的河洛話,幾可亂真。及至我們姊弟長大上學,常會用國語交談,他們兩老也真厲害,北平話說得是令人訝異的好。到我唸高中時,台中同學的父母們,會說國語的少之又少,並且說起來真夠不高明,就連學校的河洛籍老師的台灣國語,也是夠你聽不懂的。當時我心中就存有疑問:其中必有原故。

畢業後當了三十年的國小教師,一直是教低年級,因之對音標、發聲、韻角、調子總是特別敏感。今年二月有個機緣,學了一些客家話發音、音調變化等等。才知道客家話的發音較複雜,所運用到的發聲器官部位較多,聲調有七種之多,第一調「牽」,第二調「犬」,第三調「勸」,第四調「缺」,第五調「權」,第七調「傑」,第九調「圈」(依83 年董忠司教授論文「東勢客家語音標方案」)所以,當你先學會說客家話之後,再來學其他種的語言時,往往是事半功倍,容易多了,那裡是什麼語言天才?要感謝的是老祖宗留下來那麼好的恩賜─多功能的客家話。

因為會說客家話之後,學習其他語言的效果很高,就因為能同時使用多種語言,因而不重視它、不把它當一回事看待。更使人憂心忡忡的是,不僅是父母在家中與子女交談用國語,就連爺爺、奶奶,也遷就小孫子用國語來交談。白天幼兒上安親班用國語上課、交談,另加美語會話班雙語教學。試想想,這第三代的客家人、客家話怎麼個傳承法?午夜夢迴時,真真使我冷汗直冒。你我都不願也不甘當個斷送文化傳承的創子手,請從現在開始吧!

語言是鮮活的,是生活的智慧與文化,即使是沒了文字,語言仍可延續傳承。一旦沒有了語言,當你我不能用祖先留下來的共同語言交談、不能傳神地溝通心意時,那也就是族群消滅,變成人類學上歷史名詞的時刻,相信你我流著客家血液的人,不會讓這個絕境到來。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11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