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倫.
輕便軌道俗稱“輕便車”或“輕便線”,以人力推動臺車為主,故又稱「手押臺車軌道」。略過日治時期臺灣軌道運輸的發展脈絡,讓我們來認識新社的輕軌系統。
明治44年〈1910〉,因川瀨製糖事業計畫於土牛設場,業主川瀨周次向總督府申請佈設“土牛、水底寮”及“鳥銃頭、大南”兩段原料軌道;雖然該申請於翌年初核准,但直到大正2年〈1913〉才以臺灣赤糖株式會社「水底寮線」的名義出現在文獻紀錄中,為新社最早之民營軌道。
另一方面,大正2年11月11日總督府於新社大南設立「蔗苗養成所」,陸續徵收農地開闢蔗苗圃,並鋪設軌道供蔗苗運輸專用,其本線經第一、第二苗圃至水底寮苗圃,周圍支線以井字分佈,總長達36公里以上,更有人力臺車、自動臺車〈俗稱:摩達卡〉…等軌道車輛,路線及設備可說相當完整。
前述水底寮線因屬土牛製糖場原料線,故軌道經營者隨製糖場易主而變更,先後為東洋製糖株式會社〈1917〉、帝國製糖株式會社〈1920〉、臺中輕鐵株式會社〈1924〉所經營,最終於大正14年〈1925〉為新社庄收回庄營,最初僅有臺車5輛。為改善新社地區交通,新社庄役場於昭和2年〈1927〉向養成所另租用“鳥銃頭、大南”及“大南、馬力埔”專用線,供庄民使用,據昭和12年統計,有臺車49輛,載客442人,載貨1,213,92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