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銘採訪
(三)磨刀業
只要是一個家,他的廚房內必定有一把刀。用得多,鈍了,就會找磨刀師傅把它重新修理,由於刀刃磨得均勻,而使之物盡其用。時代已經改變了,刀鈍了就會去店家再買,因此,傳統磨刀業早不再風光,但是仍有少數的業者,憑著數十年來的磨刀奇技,默默地耕耘。任何刀具幾乎都可以反復推磨,不管是菜刀、剪刀、魚刀、鐮刀等,只要精心一磨,均會銳利無比。過去磨刀生意不錯,顧客包括家庭、餐飲店、屠戶、理髮店、裁縫店、農民等。 一天磨個數十把刀、剪不成問題。 但因目前很多東西用壞就丟,尤其價廉物美的刀剪,到處有得買,而且價格低廉,誰會把用鈍的刀剪再拿出來磨? 因此磨刀生意,大不如前。況且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去商店打工,也不願做需要時間積累技藝的學徒,傳統產業的斷層越來越嚴重。
(四)竹編業
東勢區因地理位置靠山,山區竹林多,竹子成為早期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當地居民取用竹子搭設房屋、製作家具,同時也因為農用與家用需求,在農閒時期發展出竹編產業,利用竹子製作食衣住行之各項器具,因應在地農產亦利用竹編製作果籠使用,尤以東勢區石城地區為台灣竹編重地,以民國50至70年代最為繁盛,然因紙箱及塑膠製品之普遍,竹編技藝便逐漸沒落。竹編是一個集實用與審美於一體的獨特的傳統技藝,很多人家家裡都會有一兩個竹編的籃子,懸掛於廚房之內,放入一些乾貨或是其他食物。小小一竹籃,裝載了生活的美好與記憶。
竹編經過悠久的歷史演變,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藝品再到收藏品,它們的造型多變,裝飾特色富有形式感和節奏感,帶給我們獨特的審美體驗。當工資上揚,外銷訂單轉到東南亞,國內市場則被大量價格便宜的塑膠製品取代下,因此竹編產業在1980年代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