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銘 採訪
(十一) 樟腦業
樟腦業與台灣的淵源可追溯到很遠很遠以前的明鄭時期,當時中國沿海一帶人民的生活普遍動蕩不安,謀生不易。因而人民懷抱著希望,渡海來台墾荒,也順帶引進了當時大陸沿海一帶的製樟技術;光緒14年有墾戶東勢角人林良鳳申請開墾沿山之野。申請核准後乃在承墾地區從開墾及製腦事業,其中又以製腦事業為最大。
腦灶每月平均可生產40到50台斤,由林家公館收購,售予國外洋行輸出香港。可見當時東勢地區的樟腦生產已頗具規模。日本據台後(1898年)曾設單獨機構(台灣樟腦專賣局),下設有樟腦精製廠、腦長、腦丁之編制,專門處理樟腦業務事項,並訂樟腦管理辦法,實施樟腦專賣制度,訂定樟樹之砍伐、保護及造林計劃,並獎勵民眾大量種植。至台灣光復後,樟腦生產業仍隸屬菸酒公賣局。
但樟腦業已逐漸走下坡,經營困難。政府於民國56年裁撤此部門,取消樟腦公賣制度,開放民營,至此樟腦開始自由買賣。過去樟腦事業在東勢是非常繁榮的產業,經過時代的變遷之後,仍有東勢吳家繼續將樟腦產業及文化傳承下來。
福隆社區的曾光明先生說以前他爸爸特地買了中古125川崎機車,到各大山脈尋找老的樟樹頭(已砍伐剩下的樹根),把樟樹頭挖出來用機車載到石角開山伯公旁的樟腦寮煉製樟腦,是以前家裡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養活一家七口人。
而為何找樟樹頭呢?那是因為樟樹的樟腦油,樟樹頭並不會腐化,但伐完樟樹後,人們又懶得去挖樹根,因此才會留下這個「商機」,甚至有人會等待大雨或颱風後河川沖刷的樟樹頭,而後來漸漸有些挖樹頭和運輸工具,使得樟腦後期產業可以在東勢延續,目前東勢仍有兩家樟腦業者,包含「末代腦長」吳能達吳家以及位於河邊道路的樟腦業者,而每當路過聞到樟腦味道,也常喚起以前回憶還有錢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