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導)「果本山農」是由幾位山城有心人士組成,主張栽培過程友善對待土地和環境,不使用除草劑,不爛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檢測必須比國家吉園圃的標準更嚴格,甚至是要求無農藥檢出,目前已經交棒由返鄉青農孫偉佑經營。
現年35歲的偉佑,其實剛返鄉不到兩年,對於從小家中種植3甲梨樹的他而言,返鄉,其實是想都沒想過的問題,他說:「種梨子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暑假忙採收、寒假幫忙沾臘、打梨筍,說到梨,我想大家聽到就怕,更不用說有返鄉接手梨園的念頭。」而一年半前,小孩出生,初為人父的的他,體會逐漸老邁的父母,又想讓孩子可以在親近自然的環境中長大,其實內心十分糾結,趁著妻子在東勢家裡做月子,決定和她說明想法,得到妻子的支持,於是他放棄了在市區貿易公司的工作,決定回來接手。
返鄉後,他表示,反而沒有比原來工作累,而且時間固定,多了三代人的家庭時間,原來,父母當時參與果本山農時,就決定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把2甲果園廢耕植樹,僅留下住家旁9分梨園作為友善耕作基地,他說:「我家打開窗就是梨樹,不友善也不行!」除了減少耕作面積,對於眾所皆知高接梨「十分多工」的問題,其實父母多年下來都已經做了許多「減工」實驗,也逐漸穩定,因此反而沒有比較累。
他表示,友善耕種的第一步,是隨著果樹生理來照顧,不搶市,所以他們的反而與大部分梨農農忙時間,錯開一至兩個月,反而比較好找到工人協助嫁接或採收;嫁接部份,他們以「石蠟膠膜」取代電火布膠帶,由於它會自然分解,因此梨梗也都可攪碎當作天然肥料,並沒有污染問題,而且石蠟膠膜較軟,雖然嫁接速度比較慢,但對於嫁接者而言卻是比較舒服的,當然,採用石蠟膠帶也有它的缺點,像是沒有著色,因此無法用顏色來分辨翻刀或是寄接品種,但他說,他們已經練就單純看梨梗或葉片,就能分辨嫁接品種的能力。
而更特別的是,在套袋部份,他們家採用「單果套袋」,雖然這項工作似乎多了許多工,但採收時,卻只要手摘即可,並不需要用到電剪,這反而可以省工快速採收,同時也避免每顆梨子生病爛果,互相感染的問題,再者,即便採收後,他們家的寄接梨穗,仍是與母樹一起生長,所以也沒有處理梨梗的問題,直到下次嫁接時才剪掉,重新在下方嫁接,並把原來寄接梨穗當作肥料來源,因此雖然單果套袋多了許多工,但卻可以省去採收時的複雜度,外加梨梗也是以堆肥取代丟棄,一來一回,其實就少掉不少人工與肥料成本。
他表示,目前9分地的梨園成本約管控在100萬以內,而平均收入多維持在350-400萬間,依照果樹生理花點心思,並邊做實驗,友善耕作和獲利其實都能兼顧。而對於剛返鄉的他而言,學習植物生理最大的幫手,就是自己的父親。因為慣行農法的栽培技術或理論,有很大的部份是無法直接應用在他們的果園上,因此,除了有自家果園和父親學習外,整個石角地區也是他們父子的解說教室,透過觀摩各果園觀察梨樹生理,父親同時直接教導,縮短了學習時間,他也有信心可以逐步接手果樹栽培工作。
而在通路部份,父母反過來,十分倚賴偉佑之前在貿易公司的經驗了,他表示,在返鄉前,父母沒有做到財務管理、訂單也必須手寫,常常搞到焦頭爛額,於是,他接手後,逐步將資料輸入電腦追蹤,成本收入一目了然外,更依照梨子進冰庫的銷售特性,建立追蹤系統,包含冰庫裡還有什麼等級的貨都十分清楚,不只可以針對客戶依庫存調配主推等級,還減少了找貨的時間。
此外,訂單電子化後,不須手抄外,也可透過客戶資料庫,評估類型,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宅配的需求,他說,目前宅配通路約六成,也是獲利空間最大的。而為了接近客戶,他也申請了Line @帳號行銷,目前這部份的粉絲約兩百多人,屬於死忠客戶,和他們也成了好友,而臉書部份,雖然與銷售較沒有連結關係,但配合圖文說明友善耕種理念,卻是拉抬品牌價值很重要的平台,他表示,許多客戶反而不需要商業的推銷,比起這些,他們更重視幫助土地與環境友善,同時能吃得到優良品質的梨子。因此,返鄉對他來說,比較像是回來生活,因為父母和客戶也都有著這樣的理念,他與父母在栽種與銷售上互補,更可以互相學習,成為支持他返鄉的動力。
而對於想返鄉青農的忠告,他說「回家當然就想要改變什麼,才會有這個念頭,過程中當然會有爭執。」因此,在這之前,他建議,不妨慢慢做心理建設,假日試著做做看,同時找到內心想要「改變」的點,是否仍能維持家計與和諧生活,再決定返鄉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