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導)走進石岡農會碾米穀倉,第一印象除了古意外,就是彷彿走進宮崎駿動畫大作《神隱少女》的由屋場景之中,視野內映入眼簾的碾米機器,就彷彿是鍋爐爺爺的工作場所,充滿許多木製機關;稍稍轉移視野往屋頂、二樓望去,日式木桁架則像極了退去鉛華的澡堂內的建築結構,而更訝異的是,高達三層樓高的桁架上,沒有絲毫蜘蛛絲,鵝黃燈光灑在穀倉內幾個老擺件上,更顯得徜徉於濃濃靜謐懷舊之中。

而一塵不染的石岡農會碾米穀倉,目前卻是處於「妾身未明」的狀態︰

石岡穀倉原屬於石岡農會的資產,民國85年農會向省政府協調,將農會專區與機關用地變更為商業區,並提撥30%土地提供給公所作為鄉產公家之用,但當時並沒有辦理分割;

87年8月,根據第二次通盤檢討擬定「石岡水壩特定區計畫」,準備拆除穀倉興建鄰里公園、兒童遊樂場與停車場等用途。

民國88年發生921大震,穀倉的防震結構使得它只有極輕微受損,世居在穀倉對面、時任台中市石岡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呂理全與地方人士覺得不捨,因此努力爭取保存,因而於縣府時代列為歷史建築「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進行修護後,於民國94年7月由石岡農會委託該協會代管開放參觀,並由公所補助水電費用。

民國99年縣市合併,新市府反而不再補助相關費用,該協會不堪每年二三十萬的維護費用,曾於民國105年「短暫關閉」,106年才改由台中市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向勞動部申請多元就業方案,由呂理全提供自苗栗所學的酸柑茶製作技術,加以改進後教導在地婦女,並逐步利用石岡柑橘開發柑橘加工產品,調節鮮果價格並協助在地婦女就業,就地方角度而言,也達到活化該空間使用與保存的目的。

而就在一切都逐漸邁入軌道時,兩年前依據市府第四次通盤檢討變更「石岡水壩特定區計畫」,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來文,要求台中市石岡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必須根據歷史建築提出管理維護計畫,並於每年提出相關報告,同時依照該計畫87年第二次通檢附帶「無償提供」30%公共設施用地部份,重新劃設保存區範圍。

而令該協會感到詫異的是,要求維護同時卻沒有相關維護經費的補助,即便到目前,僅於縣府時期補助一次滅火器費用,後續相關重新填充或新添購設備、裝修等費用都是由該協會自行吸收。

107年5月,文資處將原縣府時期登錄歷史建築名稱「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重新登錄為「石岡農會碾米穀倉」,並重新定著土地範圍,包含穀倉面積417餘平方公尺及定著土地(穀倉之附隨週邊土地)964餘平方公尺,幾乎包含全部建物與設施,公告一年若無異議就確認其範圍,並由市政府接管後,擬交由石岡區公所人文課管理。

在公告定案前夕,我們採訪一路為石岡農會碾米穀倉奔走的呂理全,問起心路歷程,他表示十分樂見公部門重視穀倉並重新劃定歷史建築範圍,但不諱言,他也十分擔心接下來活化之方式,自921大震後,他與地方人士奔走並活化該空間,義務無償擔任起維護穀倉的責任,就他而言已經不只是「歷史建物」而已了,就如同他所說︰「穀倉不只是從小的鄰居,從地震那刻起,它就漸漸走入我和地方的生活之中,老早就是『家人』了。」

而這份情感,也可從穀倉內一塵不染的環境可看出,而針對詢問他對於未來穀倉管理可能「易主」的看法時,他笑笑的說︰

「那就看緣份!但希望未來公部門可以慎選管理者,畢竟我也義務照顧它多年,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了!」

回想這二十多年來的種種,對於穀倉來說,似乎有種冥冥注定的緣份,本來面臨拆除卻因地震而受重視得以保存,之中又結合地方就業與產業,讓它可以活化使用,對於未來,期待公部門接管後,更能延續這段人與建物的情緣。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9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