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仁.
客家人稱伙(夥)房正堂中間祭祀祖公(即「歷代祖先」)和神明的空間叫「廳下」,一般又俗稱「祖廳」、「公媽廳」、「神明廳」,澎湖地區則稱之「大廳」。廳下為一族人與超自然對話的場域,是一座伙(夥)房中重要的命脈。
一般來說,廳下為客家人的信仰核心,重大的決定如婚喪喜慶及家族分祖產均在此處理且向祖公稟報,以示尊重。其內部供奉祖公及神明陳設方式,分類後大致有五種,以分金線(即「中軸線」)為基準,一者是地面以上擺置是大牌(或稱「阿公婆牌」),無神明信仰,地面下中央靠壁則安置福德龍神;二者是大牌置中,神明位於左側(龍邊),福德龍神一樣居中桌下;三者是大牌及神明並排,並早晚奉香服祀;四者是神明居中,大牌位於右側(虎邊);五者是僅拜神明無大牌祭祀。除了這些陳設外,少數左右側壁有棟對的書寫,棟對主要意義是在紀錄這棟伙(夥)房家族之遷徙過程。
以往對於客家人廳下內部想像是神在廟、祖在廳的觀念,然而這樣的印象在臺灣客家地區是該被檢討。重視祖公的程度的確是客家人鮮明的標誌,但在早期客家族群從原鄉遷徙來臺時,為求一路上平安,會將地方神明的香火或是神像帶在身邊以求順遂,因此,許多廳下內出現神明塑像或畫像,並不見得是被福佬化造成,更多的是原鄉所留下來庇佑族人而供奉的。
無論是從北到南、由東至西的客家庄,當經過一棟棟伙(夥)房時,別忘停下腳步欣賞外觀之餘,更重要的是得到屋主允許後,進入廳下欣賞以客家文化書寫在空間內的歷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