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莉.
漢族移民入墾新社約源起於清代中葉,早期移民以客籍為主,以大埔、饒平、蕉嶺、梅縣、詔安等地移來客家人為多,經四次移民遷入新社客庄地區,形成客家基本面。
1.第一次移民:
清嘉慶初年(1796),客家先民由石岡進入本區之新社、山頂、大湳、水底寮等地區拓墾,並在各庄設隘防禦番害,主要移民姓氏以「劉、張、陳、詹、徐、羅、林、黃、吳、李、彭、廖、傅」等為多。
2.第二次移民:
清道光13年(1833),粵籍客家先民杜行修率領50壯男,經臺中市大墩、三櫃城、大坑進入本區;清道光26年(1846),大埔客籍劉章職之子孫移入本區新社、水底寮、大湳等地區,大墾戶張仁益等開發新社、七份等庄,另有「徐、陳、張、詹、吳、羅、廖、李」等姓氏,來自江西、福建寧化、廣東大埔、長江上杭等地。
3.第三次移民:
日據時期為發展蔗糖業及供應優良蔗苗,日大正2年(1913)10月成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隨後於馬力埔、大南、水底寮、仙塘坪設置農場;同年11月發生馬力埔事件,在雇工不易之下,從新竹、苗栗、東勢、新社等地移民42戶,分配至三嵙口、長崎頭、八欉樹下、矮山坪等地,從事蔗苗養成工作。
4.第四次移民:
日大正8~9年間(1919~1920),日人持木壯造氏為經營300餘甲的持木農場開墾,自東勢、石岡、后里、豐原等鄉鎮,引入近百戶移民,分配至麻竹坑、上坪、下坪及糖部坪等處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