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堂.

卓蘭鎮,在苗栗縣十八鄉鎮中,位居最南端。境內東、北、西三面,山巒綿亙,分別以馬那邦山、司令山、大克山、拖抄尾山、關刀山諸山稜脈,與泰安、大湖、三義為鄰,還有鯉魚潭水庫。南臨大安溪,主要受大安溪及支流食水坑溪〈又名老庄溪〉的沖積,氣候宜人,形成一片的良田沃野。造就「水果王國」之美譽,是苗栗縣境內靠近中央山脈的一個小鎮,民風純樸、風景秀麗,人才輩出。卓蘭昔為平埔原住民巴墨斯族巴登社之地,原住民稱該地為「JAHESE」,其意即美麗的原野,漢人入墾後,初譯為搭蓮,後改為罩蘭或打蘭,地方人士認為用字欠雅,設鄉時改為「卓蘭」沿用迄今。

卓蘭的地勢,北高南低,因此,漢人的拓殖,從盆地開墾起,由南向北推進。早在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一七八三〉,居住台中縣東勢鎮(東勢角)的客家籍墾民,已有人渡過大安溪,前來拓墾,當時因受原住民阻撓與襲擊而中止,至嘉慶末年,客家人江福龍〈一稱江復隆〉登東勢角鳥聲山〈今稱吊神山〉北望,見大安溪北岸,平疇廣闊,沃地連綿,認為是拓殖的好地方,不久即率領族人數十名來此開墾頗有斬獲,但好景不常在。墾民與原住民之間,因生活習慣不同常常起衝突,江氏不勝其煩,萌生退意,適有東勢角另一墾戶廖似寧,有意接棒開墾,遂將墾地讓與廖氏。

廖似寧個性平和,為人謹守信義,極獲巴墨斯族原住民之信任,接下江氏「江山」於是在老庄、上新一帶與原住民開始交易,致力安撫,刻苦經營,嗣後,墾民移墾者日增,漸漸形成村落。自江福隆、廖似寧等相繼至卓蘭開拓後,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定,時而和平相處,時而爭端四起,後來越演越烈,冤冤相報,惡性循環下,而至水火不容,兵戎相見。

現今距卓蘭鎮街上八百公尺之東方小崗上,原有座城寨遺蹟,名為「湖南營」。此富歷史價值之遺蹟現已被破壞,距今百年前(清光緒年間)湖南軍曾駐紮過的營地,故因而得名,昔日堅固的城寨,經過百年寒暑,風雨摧殘,而今瓦礫無存,撫今追昔、令人不勝感慨,往日這裡曾經是英雄繫馬,壯士染血的一個地方,另外到了鎮郊有座「軍民廟」就依稀可以感覺出往昔湘軍將士殺身成仁的沙場豪情,而今廟內仍然奉祀殉難的湘軍忠魂義魄,廟後更是數以千計的死難湘軍將士的骨骸所在。

目前卓蘭本地的父老對這段百年前的歷史故事,大致都可如數家珍,娓娓道出,滿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六日中法之戰,法軍提督孤拔,率(哇爾)艦隊侵犯台灣,清廷聞訊,立即下令欽差大臣兼閩浙總督的左宗棠竭盡全力,保障台灣。詔起前直隸總督劉銘傳督辦台灣防務。是年五月,劉銘傳間關來台督辦軍務,兵備道劉璈及湘軍總兵王詩正,提督孫開華、楊金龍等,先後率湘軍飛馳至基隆、淡水擊敗法軍,中路軍統領林朝棟於法軍侵犯淡水滬尾時為其所乘,險遭全軍覆沒;卓蘭人詹其祝親率壯勇前往馳援,逐退法軍,這是卓蘭人對國家所做的貢獻。其後孤拔在澎湖染病身亡。林朝棟統領論功行賞,對詹其祝獎賞有加。同年八月由於滿清政府綏撫政策失敗,以致東勢角地方釀成民變、兄弟鬩牆、互相殘殺,卓蘭亦遭波及。當時卓蘭已日漸開發,漢人越來越多,以農業為業,聚集而居。

光緒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卓蘭一帶墾民在一年之間,被原住民殺害達三十人,居民不堪其擾,居民詹景星等向官府陳情,要求靖亂,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四月在巡撫劉銘傳首肯之下,統領林朝棟、柳泰和率軍進駐罩蘭,建築城砦,從此平亂。大多調湖南軍,駐紮今卓蘭實驗高中後側,故稱該地為「湖南營」。

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七月劉銘傳巡撫更督率一萬三千餘精兵增援,在大缺山什隻屋山下設砲台十五門,加強火力以求迅奏膚功,戰況激烈,經過數月惡戰,大部分原住民就俘,惟少數好戰原住民退據山區,並以游擊方式襲擊駐軍,湖南軍傷亡慘重。歷時兩年六個月,戰爭始告結束,至光緒十三年十月始行撤兵回防。此役武顯將軍劉少斌義薄雲天,所部三千餘官兵陣亡殉難,遺屍遍野,形成城砦之「湖南營」亦已面目全非。其後「甲午戰爭」爆發,台灣割讓日本,此一事蹟乃日漸為一般人所淡忘。

台灣光復後,為追念湘軍護國衛民史蹟,於民國四十八年夏,地方熱心人士歐阿全、林昌盛、李木全…..等人,收其骨骸,建立「軍民廟」,供鄉民憑弔,迄今數十年,三千英烈,威靈顯赫,香火鼎盛,有求必應,全省各地善男信女慕名膜拜者絡繹於途,已成卓蘭盛地,廟前所鐫:「精忠耿耿千百年,猶在人間;往事昭昭億萬世,長存宇內。」正足以作為「廟為人建,人以廟傳」的寫照。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七日為湘軍進駐卓蘭一百週年,地方人士為資紀念,在「軍民廟」前演戲酬神三日,信眾雲集,祭拜英靈,行禮如儀,蔚為盛況。惟壘存廟後之忠魂骨骸,限於經費,始終未能善為安葬,日為螻蟻所啃噬,慘不忍睹。七十四年九月十三日適逢秋祭,台北市湖南同鄉會特為轉請前台灣省主席黃杰將軍等一行十人,攜匾前來,高懸廟前,從此更名為「昭忠廟」藉以表彰一百年前湘軍遠戍卓蘭護國衛民的忠勇事蹟。每年湖南同鄉會鄉親率團參加秋祭。由此可印證先民開疆拓土的歷史淵源,顯示台灣與大陸血脈相連,安危與共,有其不可分性。

劉少斌將軍係湖南益陽人,殉難後英靈不眛,誠可謂為「生而後英,死而為神」三千忠魂,亦與同在,後人感於忠義,虔誠奉祀,凡有禱祝,其應如響,如所周知,當年湘軍在淡水抗法陣亡及八卦山抗日陣亡將士,已獲政府特准建祠供奉,殉難八卦山之湘軍將領,亦由其來台之後人胡克柔女士省議員任內,呈准入忠烈祠,香火不絕。惟獨卓蘭殉難湘軍之骨骸,至今仍未掩埋,以彼例此,何以心安?至盼政府有關機關,早日撥建「湘軍卓蘭殉難忠靈塔」,以慰忠靈,而資矜式則非為卓蘭地方之福,亦可告慰湘軍三千忠魂義魄於九泉。

最後修改日期: 2019 年 12 月 20 日